可靠的配资 评论丨亟需破解绿色低碳消费的堵点
梁云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近期,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以旧换新”行动,正在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绿色低碳消费之上。绿色低碳消费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目前要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绿色低碳消费,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堵点。首先是市场层面,例如,绿色低碳产品交易市场仍不规范。当前,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还有待大量增加,无论是绿色食品、节能产品、绿色建筑、公共交通还是环境标志产品,规模都较小,尚未成为衣食住行必需消费品的主流,市场上低碳产品品种少、价格高等问题还制约着低碳消费。低碳产品成本较高,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有待通过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加以扶持。一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低碳商业模式,低碳产品性能虚标现象还比较突出,甚至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情况,影响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另一方面,虽然公众采取低碳节能行为的意愿较高,但接受程度最高的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在家用电器领域,其他领域的低碳消费相对不足,低碳产品种类和范围还需提升。
从制度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消费的一些行政性约束措施仍存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入分配、消费引导等多种政策工具亟需扩充。生产性消费领域的规制政策较多,而对包括生活性消费在内的整个低碳消费环节覆盖率较低,尤其是惩罚型措施相对欠缺、力度不足。目前,全国层面尚未出台低碳消费的详细路线图,有待着眼服务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明确低碳消费的重点领域、实施路径和阶段性任务。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在低碳意识的引导方面举措很多,例如,低碳日、低碳社区建设等,但目标人群还不够广泛,以中青年为主的认同度更高。对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知识科普力度不足,如碳足迹、碳信用、碳交易、低碳产品的成本效益等专业知识的普及仍有待深入推进。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等配套措施还不到位,还未能有效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
要破解这些堵点,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界定推进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如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相关技术创新等。同时,要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加大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健全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政府采购法,加大政府绿色公共采购力度和范围,推动强制性绿色公共采购,并且放宽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类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利用“互联网 +”促进绿色消费。
其次,要加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企业和社会绿色供应链,把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通过生命周期管理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倡议发起全国性绿色消费新生活行动。可以充分发挥形象正面的明星和社会名流在绿色消费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并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各类相关教育培训中。还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要明晰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绿色消费中的职能定位,强化消费者协会推动绿色消费的职能作用,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环境社会责任,同时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激励和惩戒制度。
此外,还要完善和强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和经济激励政策。要在规范性约束的引导下,重点从价格、财税、信贷、监管与市场信用等方面建立经济激励和市场驱动的制度,引导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居民消费的绿色选择。
最后,要加强绿色消费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绿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消费信息平台。应加强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关于绿色消费的能力建设和培训。而在国际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则要注重开展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可靠的配资,提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程度。